近年来,格尔木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大要求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乡村治理得到加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
在郭勒木德镇中村三社王俊林家,封闭式阳台里的支架上摆放着绿色盆栽,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王俊林和妻子赵芬芳正在鸡棚里捡鸡蛋准备拿到市场上去售卖。 妻子赵芬芳是一名护林员,每个月有3200元的稳定工资。林地离家不远,平时下班了和老王一起打理鸡棚。
“怎么也不敢想,我一个残疾人能有自己的鸡棚。2022年,我养了400只蛋鸡,现在我的鸡棚里每天能捡300多只鸡蛋,而且都能卖出去。妻子每个月有3200元的护林员工资,儿子在盐湖打工,每个月有4500元的工资,现如今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是越来越好。”65岁的王俊林虽然腿有残疾,但一家人实实在在的收入让他再无后顾之忧。此外,王俊林也享受着养老保险待遇和残疾人补助。在村委会记者看到,2022年王俊林一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4920元。家里发展养殖业、孩子有工作、妻子有固定收入,眼前的幸福日子,让王俊林越过越有劲儿。
2022年,格尔木市严格落实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本通”,构建“1+7+8+N”政策体系。实施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落实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1.36亿元、项目39个;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57亿元、项目33个,特色生物+扶贫产业园(一期)项目即将建成投运。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家庭农场146家,规范运行合作社86家,带动农户9132户。培育涉农企业产值“亿元”以上1家、“千万元”6家、“百万元”8家,企业产值达到6.1亿元,申报州级示范社3家、州级龙头企业2家。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制度,行政村道路通村率达到100%。加强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管护,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6%,农牧区供水保障率90%以上,水质达标率100%。开展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实施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农牧区清洁取暖等一批惠民项目,农村牧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格尔木市注重做好政策、机制、产业、项目等工作的衔接,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新华村、红柳村等6个村成功被认定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长江源村入选全省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红柳村上榜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初春时节,走进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出新颜,一座座致富温棚错落有致,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作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的红柳村,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棚菜产业和乡村旅游,在寻求发展致富的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红柳村借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政策,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培育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农牧业与文化、康养、体育等融合发展,拓展农牧业功能。结合“菜篮子”工程,在仁达合作社、高科技示范园、园艺场开展绿色种植采摘,在原有农家乐、农业体验园的基础上,融入农事体验、绿色有机、文化体验等元素,以乡村休闲旅游带动农牧业产业绿色融合发展。推进大格勒乡杞红小镇、红柳村旅游餐饮、民宿的发展,打造“农业旅游(观光、水果采摘)+特色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推进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加大绿色环保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普及适用枸杞、藜麦等特色产业的机械和装备。开展农业节水效率提升专项行动,扩大管灌、滴灌应用范围,设施温棚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化管理设施。
格尔木市多渠道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持续推动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减缓转移性收入退坡速度,多角度大力提升增加财产性收入,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牧民收入增速。保证年度60%以上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庭院经济、路衍经济等新业态,着力构建农牧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全面壮大主导产业、富农产业,完善涉农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挥以工代赈力度提升“造血”效能,充分用好各领域“以工代赈”、乡村建设等项目,优先吸纳包括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在内的农牧区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持续扩大项目带动增收效能。(格尔木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