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部署,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正成为普遍共识,数字化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数字化引领未来技术变革的时代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支撑性力量,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教育理念创新与教育模式深刻变革的核心与关键。在教育数字化实施过程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大有作为,以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让教育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
厚植情怀,转变教育观念。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教学模式,数字化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用无纸化技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是未来教育的新趋势。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实现教育的变革与升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厚植教育情怀。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为民族育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复兴而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同时,为应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团结合作意识,积极开展与校外、区外、省外乃至国外的教师、专家的深度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树立大课程观,教师要打破课程壁垒,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云平台+”,丰富课程资源,创新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转变教学角色意识,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数字教育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牢固树立良好的数字化意识,夯实数字化教育的认识基础。
主动学习,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数字素养,成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一个瓶颈。在今年2月13日举行的首届世界数字化教育大会上,“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成为深入交流与讨论的话题。什么是教师数字素养?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基于此,教师除了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有极高的数字素养。在教育数字化过程中,教师应学会重新“定义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及师资培训部门组织的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通过学习,教师应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以提升教师对教学实践资源数字化处理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信息、成长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自己教学和学生成长提供数据参考和应用价值;同时,提高自己对教学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处理能力,以利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处理,实现学生学习的突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学会向数字化平台借力,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好现代教学软硬件设施,适应新时代要求,调整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处理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集中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学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教研水平不断拓展,专业发展可持续度高的新时代好老师。
不断创新,推进教学模式变革。近几年,我国教育数字化硬件得到充分发展。据悉,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校园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校占比达99.5%,信息化大规模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数字化编织的教育未来令人神往,在首届世界数字化教育大会上,很多与会嘉宾也提醒,“数字技术”和“更好提升学习能力”之间还不能简单画等号,为此,广大教师要把数字技术转变为教育现实生产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面对数字化教育,传统教育要素下的课堂和从事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们,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自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新时代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应学会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补齐自己教学短板,进行课堂生态重构,打造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精品课堂;要善于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对教育对象的学习行为进行精准画像,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善于运用“现场+云端”,与学科名师、专家同上一堂课,把虚拟的实践场景“搬到”课堂,让优质教学资源更多惠及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克服教师自身线上教学的不适应性,打造更多沉浸式、更具实感的在线学习体验的生动课堂,真正实现教育“减负增效”。
总之,新时代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抓住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加快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大国的契机,充分利用教育数字化和信息技术赋予教与学方式变革与创新以更多可能的有利时机,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管辅荣)
责任编辑:曾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