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化工产业实现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发展,新能源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579.9万千瓦装机容量点亮万家灯火,百万游客畅游格尔木,有机枸杞出口领跑全国……
近年来,青海省格尔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及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深挖资源禀赋,大力培育盐湖产业市场集群,积极保障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切实提升文旅融合发展能级,不断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步伐,产业“四地”建设扎实推进。
格尔木市始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依托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以推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目标,推动盐湖化工产业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发展,已基本形成以大型钾肥为主导,钠盐、镁盐、锂盐为辅助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强化盐湖企业要素保障。加快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建立国家创新型盐湖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技平台、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孵化器等研究机构。突破提钾、提锂技术,加快钾肥工业与氯碱、冶金等行业的对接和融合。以盐湖镁、锂、钾、氯化工为代表的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盐湖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紧紧抓住新一轮东部产业转移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项目推介洽谈,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以企引企”招商作用,全力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产业配套和下游深加工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022年共签约盐湖产业项目3个,签约金额41.5亿元,以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盐湖资源优势,推动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
格尔木市紧紧围绕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能源革命示范省”的战略部署,抢抓国家支持清洁能源健康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托交通、区位以及风能、太阳能、土地等 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我市新能源项目建设。按照省、州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着力优化改善能源结构,全力推进并网光伏、光热、风电、电网等能源项目建设。实施湟乌格330千伏双回、西宁至格尔木750千伏交流工程、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格尔木—新疆750千伏联网工程、柴达木换流变电站改扩建等电网骨干工程,格尔木境内形成了750千伏、330千伏、110千伏的输电网架,区域电力枢纽基本形成,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稳步提升。鲁能格尔木多能互补、三峡“领跑者”、海南特高压外送基地一期等重大新能源项目顺利建成投运,实现太阳能塔式熔盐光热发电、共享侧储能电站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579.9万千瓦。努力为青海省建成“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能源革命示范省”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作出格尔木贡献。
格尔木市紧密结合格尔木城市定位、文化旅游资源,积极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推动文旅产业链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实施“产业建链”行动,紧密结合国家和省州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力推动文旅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实施“精准补链”行动,力促文旅服务提质,让游客获得感成色更足。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实施“品牌固链”行动,充分发挥文艺精品价值引领作用,积极拓展品牌体育赛事影响力。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实施“消费稳链”行动,挖掘特色资源,引导培育文旅市场,坚持规划引领,重点在加强生态旅游补链延链强链上多想办法、多做工作,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文旅资源,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布局、基础提升、文化挖掘、产业融合等系统研究,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一纵一横两点三核多业态”文旅发展格局,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格尔木市积极融入“部省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海西州“12345”产业振兴总体布局,依托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充分挖掘蔬菜、枸杞、藜麦、牦牛、藏羊、生猪等特色农牧产业资源优势,建立了大格勒乡枸杞产业带、郭勒木德镇市郊“菜篮子”产业带、乌图美仁生态畜牧业产业带和唐古拉山高原有机畜牧业产业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强化乡村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扶持力度,培优生产经营主体。产业发展稳步加快,抓好基地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强化质量管理,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产品输出成效显著,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品牌效益,成功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6家44个产品、“有机食品”5家6个产品,“格尔木蒙古羊”等3个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发挥区位优势,完善产品输出体系,依托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着力打造辐射周边物流商贸大通道、大平台、大集散地,更好推动农畜产品物流输出。有机枸杞出口连续十年全省第一,占全省枸杞出口总额的50%以上,2021年达到全省枸杞出口总额的67%。拓展销售渠道,扩大产品输出成果。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目前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供稿 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秦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