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报道华政科研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31 21:53:04 来源:中国报道

编者按:苏州河畔水波悠悠,玉泊湖边钟声荡荡。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这特殊的年份里,华政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来,华政科研人胸怀民族复兴的梦想,追随共和国法治的步伐,缘法而行,尚法而为,用心血和智慧谱写了“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壮美篇章。值此盛世佳期,科研处以“勇担时代使命、繁荣法治文化”为主题,举办“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七秩芳华铸辉煌 奋楫扬帆续华章

——“法科一流、多科融合”推进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学术研究要扎根中国大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笔锋书写伟大实践,坚守“国之大者”,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大学(以下简称“华政”)迎来建校70周年。植根党的诞生地,华政始终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懈探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在与共和国法治事业的同频共振中,70年薪火相传,70年栉风沐雨,用心血和智慧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踔厉奋发的华政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有组织科研为支撑,将一流政法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华政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之一。植根新中国法治事业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华政秉持“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以“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品格, 历经七十年不懈耕耘,已发展成一所法科一流,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融合发展、交互赋能的多科性大学。在更高的起飞平台和崭新的发展起点上,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描绘的生动愿景为指引,这座“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法治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中构筑高原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华政,始终将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明相融相通,在以“有组织的科研”构筑“学术华政”闪亮品牌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勇做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传承者、弘扬者的学术团队,持续服务中国特色社会法治话语体系的繁荣发展。

华政法律史是上海唯一的法学类全国重点学科,包括法制史、法律文化和比较法等方向。以学科为依托,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为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文明演进研究基地为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学科同时是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上海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的会长单位及秘书处所在地。由何勤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在200多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结集出版了《法律文明的起源》《古代远东法》《中华法系》等16卷本著作。李秀清教授在法律史和比较法等领域研究成果突出,法律史方面侧重研究欧洲早期中世纪法,比较法方面侧重于研究近代中国的法律移植。

华政始终将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任务,面向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创新性回应时代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政治学在成功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又获批“中国特色政治学学术话语体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全球治理指数报告》《国家治理指数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成为重点品牌。列入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的公共管理学,主要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等核心方向,借助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全国社会公共安全案例大赛等平台在国内形成较高知名度。

华政是中国法学教育发展、法学学科创新、法治思想更新、法治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诸多学科顺应历史潮流,响应时代呼唤,在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动诠释了华政学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国际法学科应运而生。1994年和1998年,国际法研究专家曹建明教授两次走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主讲法制讲座;21世纪初,在中国加入WTO关键时刻,朱揽叶教授成为第一批列入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成员的中国籍专家。近年来,学科以WTO研究中心、外国法查明研究中心、欧盟法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法律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法律外交研究院等为依托,建成了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司法协助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域外法查明平台、国际争端解决实验室、国际法综合实验室等,常年举办“金砖国家法律论坛”“国际航空法律论坛”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学术活动,在自贸区法、经济制裁法、对外关系法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推进学术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华政始终牢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辐射引领作用,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为主轴,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党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等为特色生长点的多轮驱动的发展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政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等多个重要平台。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使华政凝聚了磅礴向上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开展法学研究、生发法学理论、发展法学思想、指导法治实践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形成了法学与公共管理等学科优势突出,法律史国家级重点学科、国际法学及经济法学、邢法学省部级重点学科交相辉映,司法鉴定、民法学、知识产权集中发力,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特色鲜明的生动格局。

站在时代潮流做研究:在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中展现担当作为

筑法治之基、扬法治之光、行法治之道、研法学之理,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孜孜不倦的华政学人始终把服务国家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扛在肩头,牢记在心。

聚焦科技兴国,服务创新发展,强化战略支持,华政把学科资源、人才资源,凝聚成治理智慧,推动了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决策咨询的交互转化,实现了华政学人士以弘道的学术追求。知识产权学院以知识产权基本理论、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等方向为依托,建有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六次成功举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暑期学校,完成《立法史料编译》等合作项目;“东方知识产权讲坛”也已成为有鲜明特色、显著影响和品牌效应的高端学术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构筑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华政主动作为、积极施为、奋发有为,在学科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双向奔赴中,构筑新发展格局,形成新发展思路。以经济法学科为依托设立的经济法律研究院,下设金融法、公司法、商法、环境法等21个研究机构;每年举办数十场学术研讨会,紧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回应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金融创新等新经济发展需求,同时打造了“经济法律高峰论坛”“中国商事法治高峰论坛”“金融法律论坛”等知名学术品牌。

在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过程中,由苏惠渔、朱华荣、张国全、陆世友等老一辈资深刑法学家创建的刑事法学科,在金融刑法、经济刑法、涉互联网犯罪等研究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科积极为法治社会贡献智慧,与上海市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并打造了上海高校一类智库“华东检察研究院”。刑事司法学科由功勋教授武汉等老一辈法学家、犯罪学家所创立的犯罪学、侦查学等学科发展而来,并随着由功勋教授徐建所主导的青少年犯罪学学科的汇入而逐渐壮大,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犯罪学系,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犯罪学教材,创办了第一本侦查学学术期刊《刑侦研究》。

各学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民商法依托民法研究中心、德国私法研究所、民法典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中国民商法解释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欧陆民商法及其比较研究的学科特色。司法鉴定学则广泛参与我国司法鉴定立法,与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司法鉴定专业高端人才。

在面向经济主战场规划学科布局方面,应用经济学围绕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及国际贸易学等方向,已分别形成实力较为突出的金融政策与监管、产业规制与区域空间治理、司法会计科研团队。金融政策与监管,则服务国家需要,聚焦绿色金融理论方法、工具、绿色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研究;产业规制与区域空间治 理聚焦竞争法与产业规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等。司法会计聚焦于司法会计与舞弊调查、会计与商事法等方向。

新闻传播学以“新闻传播学+法学”交叉式发展,构筑了以普法宣传、法治文化、法治形象为核心的法治新闻研究体系及以媒体侵权、娱乐法治、网络治理为核心的传播法研究体系;其中,法治新闻科研创新团队和律师事务所合作出版的六卷本《年度法治新闻视角》在全国形成显著影响;传播法科研创新团队连续六年举办“东方传播法”学术论坛,已成为国内本领域知名学术品牌;在网络治理领域,智库团队建设规模效应凸显,有效支撑了数字网络空间治理的现实需求。

把握世界大势谋发展: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一文中指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华政学人在充分观照中国法治建设历史脉络、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中国法治话语创新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形成成果、培育人才、加强传播。

“东方明珠大讲坛”是华政立足“学术兴校”发展模式和“多科融合”发展格局,由科研处牵头打造的代表本校最高级别、覆盖全校所有学科、具有学界美誉度、产生全国影响力的一流学术殿堂,旨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和高雅的学术氛围,带动全校高水平科研成果、高层次科研项目、高级别科研获奖取得进一步突破。自2020年3月开坛以来,已成功举办52期,诚邀国内外近180位专家学者登坛主讲和与谈。前20期的精华内容分别以“自主性与共同体”“现代性与中国时刻”为题结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22年3月,在总结和沉淀66年办刊经验基础上创办的《法学》英文季刊面向全球发行;2022年6月,期刊进入世界著名数据库HeinOnline的法学期刊核心库和“法治中国”主题文献库。以此为平台,华政学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与阐释,使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的成就、经验、做法和由此生发的学术成果,以更积极的姿态被看见、被关注、被欣赏、被认同。

华政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立足中国正在进行的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探索。法学理论面向时代前沿,突出数字法治研究,成立了全国首家“数字法治研究院”,由法理学家马长山教授担任院长,每年定期举办“数字法学与数字司法”“数字法治与社会发展”等高端论坛,编写了全国首部《数字法治概论》。

在中西法律文明互鉴互通的基础上,用中国方法阐释中国法律问题,是华政开展法学研究的鲜明特色。法律方法研究院获批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研究基地”,并以专业刊物《法律方法》为平台打造了“寓教寓研寓编”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陈金钊教授的《如何理解法治与改革关系》被列入起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参考的92篇文章之一。历史悠久的宪法学与行政法,亦是重点建设的基础性学科,综合实力在上海市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法律与金融学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公司法修改、证券法修改等持续推进高水平研究,创办《法律与金融》学术刊物。

外国语言文学以法律语言学和法律翻译为重点,为新时代中国前沿法治思想、法学理论与法治经验的跨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专业支持和人才储备。法律翻译以法律翻译史研究为主要方向,团队成员受聘全国人大法工委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厚植家国情怀做学问。2022年9月,华政成立“涉外法治研究院”,充分发挥法律史、国际法等学科优势,重点聚焦世界法律文明与国别法、金砖国家引领全球治理法律机制开展研究,承担服务国家涉外法治研究的重大使命。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学校还新设涉外法治学院,为涉外法治人才高质量培养提供机制保障。

面向国家需要搞创新:聚焦国家需求推进学术研究革故鼎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学校在积极呼应时代对法学教育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大力布局培育国家安全学、教育法学、智能法学、党内法规、卫生健康法学、纪检与监察法学等新兴学科,扩展法学学科辐射范围,积极建设新法科高地,多管齐下,一体化推进学术研究体系革故鼎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华政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国家安全学构建,由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教授领衔的学科团队,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国家安全学术和智库研究,已形成政治与国家安全治理、社会安全、数据安全、生态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重点研究领域。国家安全法学二级学科已经成功设立。

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推动学科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在不断提升应对综合性、复杂性、交叉性现实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华政学人努力构筑基础扎实、要素齐备、特色鲜明、运转灵活的融合学科知识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新文科、新法科标杆。社会发展学院目前是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致力于社会学与法学的交融,已形成法律社会学、虚拟社会治理和司法社会工作等研究方向。教育法学致力于为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提供法治保障,聚焦于教育法治、学校法务、青少年法治教育等领域,打造了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教育发展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平台,为国家和地方教育法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智能法学持续在网络法、数据法等方向凝练特色,与最高人民法院、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开展多维合作。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党内法规学采行学科建设与实体性研究中心一体化运作模式,以基础理论与实务研究相结合、党规总论与分论研究相结合,相继推出系列原理性著作和实务性著作。

新冠疫情公共卫生危机应对呼唤加快卫生健康法学科建设。学科依托公共卫生治理研究中心所组织的“公共卫生法法治双周论坛”,已成为学界知名学术平台。学科成员还参与了《医疗保障法》《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论证工作, 为依疫贡献多项决策咨询成果。

响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的布局,学校积极建设新时代的纪检与监察法学。学科以“监察法为主体、纪律检查和监察法交叉建设”为基本特色,聚焦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监察法治、纪检监察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先后举办专业学术论坛20余次,研究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2022年10月,沪上首家独立建制的纪检监察学院在华政成立。

聚焦服务效能验成效:在对接需求中推动科研与服务能力双提高

华政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服务国家需要、对接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提升政治站位、科研水平、服务能力。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法学、政治学等优势学科为支撑,始终紧跟国家战略发展的最前沿,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拥抱新时代的变化发展潮流中,持续彰显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华政贡献,不断擦亮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华政智库品牌。学校先后培育形成华东检察研究院、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品牌,数百项决策咨询专报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相关部门采纳。

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地融入学术研究、融入课程教学、融入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华政深耕法学研究的特色领域,倾力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阐释、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思想阵地与学术高地,于2020年在上海率先揭牌成立华政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由学校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担任主任,法理学家胡玉鸿教授担任执行负责人。中心依托重大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民生保障理论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集聚一批优秀学术骨干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提供科学有力的理论支撑。

植根中西文化交流前沿阵地的上海,华政一直与共和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同步,也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进程同步,立足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表达创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及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法治保障贡献力量。2021年,学校与司法部部校共建成立全国首家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公共法律服务协同创新和数字治理研究基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协同创新、数字治理、科技应用的高质量发展,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2022年,学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联合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华政“数字法治与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为上海“十四五”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22年9月,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合作,联合成立上海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定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专项课题招标工作,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七十年不辍耕耘,华政通过“有组织的科研”聚集优势资源、推动学科融合、优化学科体系,推动了学科体系的创新式发展,形成了“法学+”“政治学+ ”主导下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生动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图景, 华政立足上海看世界,立足时代看发展,在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全力建设“一流政法大学”的进程中,与世界一流大都市交相辉映、交互赋能,持续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政学人的贡献和担当。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供稿)

责任编辑:秦前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发布|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