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胆子比较小、怕人,因此行为方式比较隐秘,不了解习性很难找到。”观鸟爱好者龙海石口中的“它们”,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不久前,他和团队成员在乳源大桥镇的温汤水库观测到至少有13只鸳鸯的种群,创下韶关地区一次性观察鸳鸯的数量纪录。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虎斑鳽、“会飞的鸭子”——中华秋沙鸭先后飞抵南岭,扩充了韶关这座“南岭生物基因库”的“库容”。目前,我市已记录到陆生野生动物575种、高等植物2686种,从侧面反映出韶关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1月19日,韶关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粤北片区唯一一个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一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牌匾,是国家对韶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肯定,更是对韶关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开拓前行的鞭策。
先行先试 久久为功
14年前,韶关被原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从那时起,韶关以山为笔、河作墨,开始书写一份属于时代的“绿色答卷”。
2009年,《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08—2015年)》印发实施,规划提出把韶关打造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从顶层设计到系统举措,韶关运笔出锋、笔力苍劲。
至2012年,全市已有7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乡镇、2个行政村和6个自然村以及4个生态园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镇(村、园)”,22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示范村”。
2014年,韶关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新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等六部委印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韶关被列为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积极探索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探索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在随后的几年中,韶关不断探索新经验,通过建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韶关分支服务机构、开展碳普惠制试点等措施,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全省开创林业碳汇上市交易的先河,探索出“碳普惠制+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总量管理、碳汇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机制,为全省林业碳普惠制建立提供了丰富经验,也为生态地区生态价值实现探索了新路径。 多点发力 亮点频出
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会越走越宽阔。韶关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硬措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连续4年达90%以上,其中2021年达到98.4%,创历史新高;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5年为100%;全面落实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目标任务。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韶关如今的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
作为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韶关在享受到那个时代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留下一笔生态环境历史欠账。面对生态门槛日益增高,用地约束日趋紧张的转型发展难题,韶关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开始了壮士断腕般的“二次创业”。
通过在全省率先推行“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促进“厂区—园区—城区”服务功能互动发展,示范带动老厂老矿进行园区化改造,引导工业企业入园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粗放、低技术水平、高耗能转向集约、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韶钢产业园获批省级产业园,中金岭南(韶关)功能材料产业园揭牌成立,探索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发展新路径。
通过推动矿业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省下达的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总体绩效目标全部达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已完成378.2公顷,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达71.97%,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77.03%,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达527.93公顷,大宝山、凡口铅锌矿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通过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结合造林抚育、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城镇品质提升等工程,四级联动推进国土绿化和镇区镇村绿化品质,打造一批网红城市公园、公路、美丽乡村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精品工程。韶关国家森林公园针阔混交原始次生林成为第三届“中国最美森林”评选活动中广东唯一入选的“中国最美森林”。始兴县隘子镇、曲江区小坑镇、仁化县长江镇等9个小镇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
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区等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决定》,韶关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在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路上迈出一大步。
格局初成 点绿成金
随着生态制度持续完善、生态安全屏障巩固、生态空间日趋优化、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生活质量提升、生态文化传承发扬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韶关将紧握“生态”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持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接下来,韶关将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推动自然资源价值高效利用。以改革攻坚、规范治理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土地、矿产、林地、林业碳汇、水等资源资产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参与资源资产价值化,加快盘活重点领域资源资产,再造一山一水、一林一田的生态资源价值,最终实现生态变现。
严格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韶关绿色空间,打造优美生态景观,建立区域生态网络,构筑以生态廊道为骨架、块状绿地为基质的生态格局,凸显区域特色和自然灵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绿色种养、环保产业等生态经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拓展休闲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六个一”工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
回望来路,历史的棱镜透视出韶关一以贯之的步伐。展望未来,“生态”一词必将持续贯穿韶关经济社会发展故事始终。(韶关日报 黄俊)
责任编辑:冯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