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百科全书式的跨时代巨人”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这是“中华民族”一词在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应用。如今,“中华民族”一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代称,在其“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下,有着我们党和国家新时代精神的重要浓缩。
2023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北大红楼读书会》特邀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陈来教授,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北大红楼大教室,讲述本年度的红楼第八课: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客户端听听FM于9月21日至9月28日期间,推出本期节目专题,用户可以随时登陆收听、收看、参与互动留言,还有机会获得精美礼物。
泱泱中华,数载千秋。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华”一词得来已久,含义却历经变迁。早在华夏族先民建都时,就因为建都的位置在黄河流域的中部,而自称“中华”,即“地处中原的华夏族”。是梁启超先生将“中华”与“民族”二字结合并首次使用。
“中华民族”概念的诞生是极具时代标志的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作为整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觉醒。自此之后,归属感有了具体的诠释,凝聚力有了生动的名称,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中华儿郎有作起芒。
梁启超先生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这样的理论呢?这个词语诞生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那就要随着陈来教授一起,将目光投射到时局波谲云诡的1902年。在这里,陈来教授将通过历史语境和人物经历讲述梁启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概念提出的过程。同时,引用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总结,论证“中华民族”概念的意义以及对民族团结的影响。
此外,节目还邀请青年学生在蒙藏学校朗诵梁启超先生的著名散文《少年中国说》,蒙藏学校旧址是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中的一处重要点位,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2023年3月28日蒙藏学校旧址开放,是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验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余音在这里久久回荡。
《北大红楼读书会》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联合制作。第二季节目继续以北大红楼为主课堂,拓展更多的革命文物旧址拍摄、录制,将《北大红楼读书会》打造成经典的红色文化传播场所。让历史厚重的脚步在红楼的教室中声声回响,让受众的目光跨越百年回到现场。(王亚平)
责任编辑:曾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