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智库

中国实践智库|吕德文:推进“告老还乡”机制不断完善

发布时间:2023-09-12 17:35:21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鼓励引导退休干部、教师、医生和技术人员回乡定居,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这对于集聚更多力量关注乡村、支持乡村、建设乡村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这些退休人员,基本上都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年轻时通过考学、参军、招工等方式进城,具有鲜明的阶层流动特征。他们通过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流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和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空间流动过程中进入了体制,拥有较为专业的职业技能,享受较好的城市公共服务,也有较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

最近十多年来,农村人口则主要通过进城务工、经商等方式实现在城市立足安家。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接近50%。这得益于新进城群体数量极为庞大,加速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但这也导致中西部村庄人口和资源外流,出现了村庄功能衰退、社会活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返乡对不同人群有不同意义。客观上,对于大多数新进城的农民而言,其主要需求是在城市立足,拥有城市高质量的生活。在还没有条件立足城市的情况下,他们虽然在城市务工,但需要保留返乡的退路——比如,保留耕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分配、使用权益,继续维持村庄社会关系。他们甚至还需要依托农村进行育儿、养老等家庭再生产。

相较于较早进城的农民工,退休人员群体对“告老还乡”有一定的内在动力。他们有乡土生活经验,甚至还保留了乡土生活习惯,退休生活也能够匹配乡村自由、散漫的生活节奏。他们在老家往往还有老房子,还保留着一些社会关系,可以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在深层次意义上,故土眷恋是很多较早进城一代人的精神需求,叶落归根也是非常自然的生活轨迹。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但不少地方都面临如何发挥农民这一乡村振兴主体作用的问题。过去一些年,很多地方也在积极推动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出现了一些新业态,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极大变革,这的确为返乡创业群体创造了一定的市场机会。但农业的市场容量毕竟有限,大多数农民的未来仍然是在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振兴的主体只能是在乡农民。但是,在乡农民一般面临资金不足、技术较弱、市场开拓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鼓励退休人员返乡,从而实现人才、资金和技术下乡,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对退休人员返乡需要合理定位,即他们只能是乡村振兴的助手,而不是主体;他们的下乡是自愿的,而非强迫的。有评论呼吁放开农村的宅基地交易,为退休人员下乡创造条件,在笔者看来,这种建议有可能造成城市资本与农民争利,动摇那些需要把农村当成退路的进城农民工的根基。有些地方政府试图通过组织措施,让临退休领导干部返乡从事乡村振兴工作,这种措施一方面可以高效解决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耗费政府的常规资源——毕竟,这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为家乡办事,使用的也是公共资源,这种做法有可能制造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风险。

笔者认为,作为一项社会倡导,鼓励引导退休人员“告老还乡”,各地可以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不同类别的返乡、下乡人员减少城乡差距感;进一步探讨返乡人员参与村庄建设的机制,为其发挥余热提供方便。唯有退休人员有内生动力返乡,返乡后能过上愉快的退休生活,且还可能为家乡事业作贡献,即在农村也能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样才能更好激发退休人员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这项措施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进而更好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中国实践智库:立足中国实践,对话中国智库。专题策划:秦前松。

责任编辑:楚予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发布|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