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火’,我们村子也带‘火’,真正‘火’的还属我们的冷凉蔬菜!”大山褶皱里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镇火集村的田间地头,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跑前忙后。看着3辆冷藏车上,36吨绿油油的芹菜经过铲割、分类、扎捆、冲洗,发往安徽合肥,他长舒一口气。
宁夏西海固的冷凉蔬菜从大山深处走向大江南北,早已不是稀罕事。产业兴旺的背后,是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划出上扬曲线的奋力实践。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西海固的脱贫乡村发展得怎么样?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西海固,感受乡村的产业发展、环境变化、文化振兴、社会治理,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被重新定义的西海固。
产业扎根山河
据统计,2022年,宁夏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578元、增速16.3%,高于全国脱贫人口2个百分点,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收入增长,靠什么?圈棚里膘肥体壮的牛羊、田野里旺盛生长的瓜菜、车间里链条延伸的农特产品……一言以蔽之,靠的就是因地制宜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
2023年7月的一天清晨,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村在牛的“哞哞”声中醒来,村头的集中养殖园区里,牛儿们安静地享受美味早餐。村党支部书记冶浩天像往常一样查看牛圈,遇上正忙活的饲养员,主动聊上几句:“村上刚谈成一笔大买卖,咱的牛出栏后直接走浙江高端市场,不愁卖。但有一点,饲养可不敢马虎,客户对品质要求高着呢……”
龙潭村肉牛饲养量3200头,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村,60%的村民收入仰仗“牛”。然而,如此牛气的产业,也有愁人的时候。“这么多头牛一天产生的粪便至少22吨,如果处理不及时,污染环境不说,还容易引起疫病传播。”冶浩天告诉记者,为解决“臭气熏天”问题,2021年底,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村对所有养殖圈棚进行改造,统一建起了集污池,同时由村集体投资建设有机肥加工车间,将粪污就地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2022年有机肥加工收入近14万元,2023年预计突破30万元,不仅给村集体创收,还减少了面源污染。
对于养牛,龙潭村养殖大户冶明亮很有信心:“政府支持力度大,产下一头小牛犊补500元,引进一头安格斯基础母牛补2000元、再给1500元饲草补贴,饲养量达到5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还有10万元奖励呢。如今,粪污的问题也解决了,可不是‘牛气冲天’嘛。”
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头戏”,宁夏在大力发展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产业过程中,始终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作为重要目标。
火集村的“联产单干”就是联农带农增收致富的创新探索。“俺们以前都是各种各的、自找销路,地是年年种,可收入却不见增,遇上行情不好,一下子赔个精光!”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火彦红一心想把大家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
2021年,村上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动员114户农户统一种植春小麦、豌豆、芹菜、甘蓝、大白菜等。“地还是自己种,但合作社统一供应种苗、指导田间管理、对接市场销售,当年1138亩地就实现纯经济收入1400多万元。”火彦红告诉记者,联产单干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有专门的蔬菜代办帮忙跑订单,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按照政府奖补政策,规模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600元,申报下来的奖补资金80%都兑现给了种植户,如今大家种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人才育于田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无论是乡村特色产业培育,还是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对于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来说,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马晓返乡,令人十分提劲儿。2022年底,同心县公开遴选储备村级后备干部,在甘肃兰州一家国企做软件经营的马晓动了心,当即报了名。得知被乡镇党委安排到旱天岭村的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做职业经理人时,马晓内心十分欢喜。
然而,刚到岗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做管理咱不怕,可经营牛场,不懂牛不行啊!”马晓说,从IT技术员到肉牛饲养员,这个“跨界”带给他不小压力。
其实,在乡村振兴人才的引育中,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精准培训尤为重要。2023年4月,同心县第一批肉牛繁育员培训班让“门外汉”马晓受益匪浅。“母牛怀犊吃什么、牛犊断奶吃什么,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学了才知道咱原来养牛是多么粗放!”马晓说,全县26名养牛大户和牛场负责人在河北学习了20多天,个个觉得开了眼。他还加了老师们的微信,牛场精细化饲喂和管理不太清楚的地方,随时一个视频,就解决了问题。
在西海固广大脱贫地区,越来越多懂技术、会经营的高学历人才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机制,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集结,全区现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24万多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
“田秀才”“土专家”“种养能手”等扎根于乡土、成长于田间,他们服水土、接地气、善变通,是乡村振兴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彭堡村北部的田野里,一所农民田间学校中时不时传来掌声,高级农艺师、彭堡镇宏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樊永宏正忙着给移民群众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课程。“咱这田间学校虽然不大,但是专家、农业研究员、高级农艺师、畜牧兽医师都有呢,种菜种粮、养鸡养牛都给教,最近刚搞了三期培训。”樊永宏说。
樊永宏是四邻八乡有名的蛋鸡养殖专家,他所在的彭堡村一直有养鸡的传统。以前,农户养鸡全凭传统经验和自己摸索,没有技术、不懂市场、不上规模,产业一直不温不火。后来,在政府支持下,樊永宏动员周边养殖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探索由合作社统一提供金融信贷、技术培训、鸡苗供应、饲料配送、疫病防治、鲜蛋销售、粪污处理服务,形成了“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组织模式,带动54户社员养殖蛋鸡19.6万只、周边114户农户养殖蛋鸡42万只,社员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合作社首创的“社企对接促发展,统一服务稳增收”联农带农发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樊永宏也被评为高级农艺师。“老农民评职称,真的很鼓劲。下一步继续带着社员农户好好干,让大家都受益。”樊永宏说。
据了解,仅固原市就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巩固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93个、自治区级农民“田间学校”56个,培育高素质农民1094人,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7.5万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幸福绵延心间
固原市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爱心超市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团队被一张小小的积分卡吸引。“凭积分卡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学习用品等相应分值的礼品,可别小瞧这张卡,作用大着呢……”每逢有调研组来新旗村了解乡村治理,村党支部委员、爱心超市负责人于彩红就拿积分卡“说事儿”。
在宁夏广大脱贫地区特别是固原,文明实践积分制成了撬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杠杆”。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创办实体,积30分;评为致富带头人,积10分;按时参加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议政日活动,一次积2分;收取高额彩礼,扣10分……爱心超市墙上,一份48项赋分细则的参考表涵盖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于彩红告诉记者,前几年,为引导村民积极改善乡村环境,村上探索实行以捡拾垃圾获取积分兑换物品,便有了最早的积分卡。后来,积分内容拓展到村规民约,乡风民风也有了很大改善。如今,积分制越用越活,还把乡村振兴纳入管理范围,通过党组织推动、党员示范带动、奖罚驱动、村民联动,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积分兑换小礼品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记者说出了很多调研组的困惑。
于彩红清了清嗓子,一脸自信:“积分兑换礼品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一直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积分张榜公布,还评选‘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村民在积分兑换中提升了荣誉感、价值感,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已经成行为自觉。”
“现在大家比着干,抢着干、自觉干,风气和氛围特别好。”村民马志珍自豪地说,上个月,他还主动将100积分捐给兜底户于怒思,兑换了一袋面粉。
在吴忠市盐池县大水坑镇,“六单工作法”让乡村治理在上下联动、多方参与中实现和谐有序。“群众有什么诉求和期盼,乡镇党委政府都会及时摸排并制定清单,由分管领导派单、具体负责部门接单、村干部做单,实事办得好不好、矛盾有没有解决,最后由群众评单、综治中心考单,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从中得实惠。”大水坑镇党委副书记马刚刚告诉记者。
遍访西海固广大脱贫乡村,无论是文明实践积分制,还是“六单工作法”“55124”村级治理模式,因地制宜、不断完善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持久而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西海固,正铆足劲以全力冲刺的姿态,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力奔跑,让日子更加红火。(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责任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