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智库

数字法治:马长山教授团队与“数字法治”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23-07-19 19:11:52 来源:中国报道

“过去的法学理论创新需要深耕经典文献,今天的法学理论创新需要深入司法实践。”——马长山经典语录

一个总目标

打造高质量数字法学师资队伍和青年学者队伍

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理论前沿人才培养”导学团队2022年6月正式立项。导学团队由法学理论博士点的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组成,秉持专业使命与家国情怀相融合、专业教学与课程育人相融合的精神,面向未来的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字生态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塑造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新文科”课程,培养研究生的数字法治素养和理论知识。至今,项目已达到了预期的成效目标,成功打造出一批高质量数字法学师资队伍和青年学者队伍。

项目总负责:马长山教授

马长山教授生于1964年,任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数字法学评论》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治国家理论、数字法治。作为法理博导组组长,马长山老师整体统筹该项目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立项以来带队调研4次。

研究生教学指导:苏晓宏教授

苏晓宏教授生于1963年,任法律方法与判例研究中心主任,司法考试事务中心副主任,法考命题中心主任,司法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评卷专家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方法论、法律解释学、司法理论、国际司法等。苏晓宏老师负责指导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科研指导:陆宇峰教授

陆宇峰教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责任编辑,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法治、网络法治、法社会学前沿理论等。陆宇峰老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

研究生就业指导:马金芳教授

马金芳教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法理学、社会法学、社会组织法。马金芳老师负责为研究生推荐就业/实习信息、帮助研究生就业。

研究生读书会指导:韩旭至副教授

韩旭至副教授任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年“经天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法学。韩旭至老师先后指导“数字法治读书会”活动等学术活动24次,后续将持续指导该活动。

此外,贺季敏、赵子超、张华、张皓昱、陈宗佑、邱晓航、尚千惠、李丹、郑驰、杜娟、薛佳伟、曾真、王洁等成员,积极参与相关课程、参加读书会、写作论文,从而接受指导、全方位提升。团队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1名研究生获得校内课题立项,参加国内重要学术活动10余场,2名研究生在相关学术征文活动中获得奖项。

三项主要任务

一、四次重要调研

“湖州——杭州——宁波——福州——广州——北京”,4次调研,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实到虚拟,双重空间,双向思维,流动的数据,思想的盛宴,共话数字法治。

2023年2月至4月期间,为全面推进数字法治理论研究,马老师亲自带队调研,理论结合实践,在物理空间实现数字法治的思维转化。

调研第1站:2023年2月,阳康修复之旅,“重启”数字思维

关键词:“数字检察”、“智慧司法”

调研足迹:湖州市人民检察院——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检察院——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法院

2023年2月,在物理空间相继与杨过、杨康相遇后,数字法治团队开启一场思维修复之旅,巡礼“数字检察”、“智慧司法”,了解数字检务、大数据法律监督、智慧司法的运营机制及实践效果,探索“司法人工智能的可能与限度”。

调研第2站:2023年4月,走进有福之州,开启智慧生活

关键词:“智慧社区”、“数字公民”

调研足迹:福建福州街道智慧社区——新大陆科技集团

2023年4月,数字法治团队前往福州,进行“智慧社区”、“数字公民”主题调研,深入了解“互联网+数字治理+服务体系”的智慧社区发展模式、数字公民理念的实践范式,探索“智慧社会的治理逻辑”及“数字人权保障”。

调研第3站:2023年4月,比特流动,联通大湾区

关键词:“数字生态”、“数据流通”

调研足迹:广州互联网法院——广州数据交易所——广东金融院法学院

2023年4月下旬,数字法治团队走进大湾区,共话互联网“生态圈”的构建,共谋数字法学教育的转型,共享比特的流动盛宴,以数字法治思维助力数据流通交易。

调研第4站:2023年5月,初夏首都行,点亮数据灯塔

关键词:“大数据”

调研足迹: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2023年5月下旬,数字法治团队前往北京,进行司法大数据体系调研,深入了解司法大数据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制度改革、法律实施、法学研究等方面的助力转化,感受司法大数据的灯塔之光。

二、55万字——国内首部数字法治教材

《数字法治概论》是怎么诞生的?

自2017年起,马老师的研究领域从侧重于市民社会与法治国家的传统法学,转型过渡到侧重于信息革命和数字法治的数字法学,并致力于数字法学研究团队的培养。2021年,响应“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战略要求,以回应法治转型、推进“新文科”建设、培养新型法学人才为目标,团队组织来自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高校在数字法学领域成果丰厚、具有研究特色和优势的青年学者,聚焦数字正义、数字法治政府、数字公民权利、数字法治机制等重大理论问题,编写完成了四编、十六章、共55万字的国内首部《数字法治概论》教材,力图为数字法治建设和发展作出一定努力和贡献。

《数字法治概论》有什么内容?

《数字法治概论》教材从数字法治基础理论、数字社会的法律规制、数字社会的法治化治理、面向数字法治的时代转型等四个方面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了“数字法治观”核心理念。教材的每一章开头以“法律故事”作为引导,激发读者兴趣。在主体部分对“故事”中的“法律”问题阐述剖析,内容详实,旁征博引。最后以“典型案例”和“问题与思考”结尾,力图引发读者进一步批判性思考,影响更多青年学者为数字法学发展添砖加瓦。

第一编“数字法治基础理论”包含五章:“数字时代的法治之变”“新型智能体的法律属性”“数据权利与数字人权”“算法应用与算法治理”“智慧政务与法治政府”。廓清“数字法治”的概念边界,回答本学科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第二编“数字社会的法律规制”包含五章:“数据竞争与垄断”“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规制”“自动驾驶与风险控制”“人脸识别与隐私保护”“社会监控、数据档案化与权利保障”。深度剖析数字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和困境,并提出法律规制的重点和方案。

第三编“数字社会的法治化治理”包含四章:“网络空间治理”“平台治理”“区块链治理”“基层智慧治理”。关切不同层面、不同架构的法律风险及治理问题。

第四编“面向数字法治的时代转型”包含两章:“数字法治的生成”“数字法治的根本性重塑”。从形而上角度对数字法治未来研究的方向作高屋建瓴的阐述,立意高远。

《数字法治概论》有什么后续计划?

数字法治建设和发展亟需具备新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数字法治理论、数据/信息权利保护、算法治理、平台合规、数字市场竞争、司法人工智能、司法区块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高校担负着满足这些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数字法治概论》教材的基础上,团队规划拟继续编写《数字法治导论》(本科)、《数字法治专论》(博士)等系列教科书,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系统阐释数字法治原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而为新型法学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基础和理论支撑。

总结与展望

数字法治、数字法学是在现代法治、现代法学基础上的变革转型,是从“1.0”版到“2.0”版的迭代升级。数字法学表达了数字时代的社会逻辑,代表着法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在《数字法治概论》教材编写过程中,团队提炼了数字社会法治转型中的实践问题和理论命题,结合法学、社会学、伦理学、数据/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科技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和原理,对数字法治进行全面分析,探索形成创新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优势,汇聚更多力量,积极回应数字时代的社会诉求和发展方向,反映数字法治的实践探索和转型升级规律,参与推进和实现数字法治建设上的中国创新。

三、一个虚拟教研室、20次主题读书会

2022年9月申获的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是本团队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建设的教育部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项目。虚拟教研室首次开设了本科“人工智能与技术伦理”通识课,来自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理工科领域的技术专家和来自科技伦理、哲学、管理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文学者为课程带来了多元化的知识。2022年9月26日,马长山教授主讲的《人工智能法治伦理框架》前沿课程线上开授。马老师从人工智能伦理的法治向度、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通则、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场景、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构建四个角度讲授了人工智能法治伦理框架的具体内涵。人工智能和技术创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然而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对其中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却有所滞后,例如人工智能系统蕴含潜在的歧视倾向,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和决策过程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存在偏见、不完整或不平衡的情况,机器学习模型可能会从中学习到这些不平等的模式,并在其决策中表现出歧视行为。正因如此,通过通识课的学习能够引导思考人工智能与技术伦理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课程不仅包含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算法和应用等技术基础内容,同时也深入探讨其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挑战,思考和探讨如何在技术创新中保护人的尊严、隐私和公平,推动科技向善发展。

2022年至2023年,导学团队以“数字法治”为主题,每月开展2次前沿书籍读书会。不仅吸引法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还邀请到部分书籍的作者、译者参与研讨,拓展读书会的广度和深度。截至目前,数字法治读书会已经举办20次,阅读书籍20本,活动参与者逾50人。其中,《所有权的终结》《线上法院与未来司法》《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治理》分别邀请到作者/译者赵精武、何广越、张欣等教授、行业专家连线讨论。读书会由参与者自行选择阅读和探索感兴趣的主题,并在主题讨论的基础上学习和训练批判性阅读、思考和沟通的技巧。在读书会讨论过程中,不少同学找准了新的研究方向或者完善了现有研究,是导学团队建设目标的一项具体实践。(本文来源于“华政研究生教育”公众号)

《数字法治》专题由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特约供稿,专题统筹:秦前松。

责任编辑:楚予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发布|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