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法学名刊:这些法学刊物,青睐学术新人

发布时间:2023-06-30 11:47:16 来源:中国报道

当下,不少学术刊物倚重资深学者,导致学术新人发表文章时常面临困境,好文章难遇伯乐。但也有一部分法学期刊注重培育新人,刊文不唯职称,积极采用硕博研究生乃至本科生的文章。其中既有法学核心期刊,也有优秀的学生自办刊物,它们爱才惜才,在内卷的时代中坚守着学术理想。本期文章,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青睐学术新人的法学刊物。

《法学评论》

《法学评论》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法学院具体承办的综合性法学理论双月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法学评论》曾先后由我国著名国际法专家韩德培教授、刑法专家马克昌教授、国际私法专家黄进教授和肖永平教授担任主编,现任主编为著名宪法学家秦前红教授。

作为法核头部刊物之一,《法学评论》有着难能可贵的学术情怀,以扶持、栽培新人为己任。该刊物对于投稿作者职称没有要求,所有的作者都可以给《法学评论》投稿,唯一的限制是学历达到博士学位,保证了基本的投稿质量。据主编秦前红的介绍,近年来,《法学评论》上刊发的博士研究生论文比较多,从数据上看,2014年以来,每年平均发表博士研究生论文13篇,占期刊整体发文数量比为11.17%。“我们想扶持青年人、青年讲师,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他们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发论文、评职称压力相对较大。现在许多知名的学者,不是一开始就成了‘大咖’。因此,我们应该去理解、关照这些年轻人。”

在《法学评论》的版面上,曾刊发过数篇引发理论界、实务界广泛讨论的论文,常设栏目主要有本期特稿、专论与争鸣、立法研究、热点透视等。但与此同时,它也一直在坚持关注小学科,刊发国际法、环境法、法史学等学科论文。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法治建设任务越来越重的形势下,期刊开辟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治专栏;结合我国体育法治的发展需要,开辟了体育法专栏……正是这份以学术为中心的坚守,使它屡屡获得学术出版荣誉奖项。

《交大法学》

《交大法学》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主管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类学术期刊。目前,《交大法学》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上交凯原法学院院长彭诚信任主编。作为一本2010年才成立的年轻刊物,能够进入“南大核心”之列,足以看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发展势头之迅猛。

长期以来,《交大法学》以文章内容的高质量与包容性在学界享有盛誉,以审稿公平公正而为人们所知。期刊采用独立署名稿件,只根据学术水准和学术规范的要求,实行三轮审稿和双向匿名审核制度。编辑部对稿件质量严格把关,拒稿率达到95%以上,但越是高难度,越证明了其含金量。期刊副主编李剑老师表示,青年学者是最富有创造力的科研群体,他们热血沸腾、思想活跃,满怀对知识的渴求,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在来稿中不乏颇具潜力但是还略显粗糙的文章,编辑部老师们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和作者反复沟通修改,有时会达五六轮之多。期刊还设立了“法学新锐与新知”栏目,为优秀研究生、青年学者提供抒发学术观点的平台。

《交大法学》唯才是举,惟文是取,虽未直言对学子的鼓励,但却一直以行动支持着青年人的学术梦想。2020年,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的杨浦在《交大法学》2020年第3期成功发表《论合同相对性原则的适用边界》一文,受到朱芒教授微博的“点名表扬”,引发了广泛关注。2021年4月,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生崔泽森同学也在《交大法学》发表论文《论诉讼信托和讨债信托的效力——探讨〈信托法〉第11条第4项》。对于本科同学来说,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无疑是对他们最好的认可与支持。

《研究生法学》

《研究生法学》创刊于1983年,是由中国政法大学主办,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负责的高质量学生自办刊物,历史悠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是《研究生法学》杂志的主要创办人,期刊的前身——中国政法大学在校研究生论文集《蓟门法苑》刊名即为张晋藩先生亲笔题写,马怀德、胡建淼、薛刚凌、肖建华、李居迁、吴宏耀等学者都曾担任《研究生法学》的主编和编辑。

《研究生法学》是一本“不计名利”的学术刊物:不在意作者的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也不在意作品潜在的“热度”,只希望发表年轻学子最优秀的作品。翻开1986年刊印的《蓟门法苑》旧刊,翻开泛黄的纸张,映入眼帘的是一串熟悉的名字——阮齐林、顾永忠、王敏远、赵旭东、李曙光、舒国滢、陈桂明、张树义等。这些当代的学术巨擘在第一次投稿《研究生法学》时也是稚嫩的青年学子,而今已成为了各自学科的中坚力量,近十年,刊物的作者很大一部分也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这阐释了何为《研究生法学》的初心。

创刊40周年以来,《研究生法学》坚持“繁荣学术、培训新人”的办刊宗旨,发表硕士生文章的比例基本可达90%,不接收所谓的“关系稿”,并有着较高的学术认可度。《研法》编辑部深知,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当版面费和关系稿开始大行其道,当诚实的写作比不上“潜规则”的帮助,学术热情便会退却。因此,反抗学术腐化、维护学术尊严,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坚守。在2022年最新一期期刊中,不同栏目的9篇文章作者身份全部为硕士研究生,而文章的质量也一直有目共睹。可以说,《研究生法学》接收了许多法学青年的“处子作”,见证了法学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

对于《研究生法学》的发展,许多知名学者都给出了高度评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龙卫球认为,法大既是学科开创者的“公鸡”、也是学者摇篮的“母鸡”,更是法学学术精神的“源泉”,而《研究生法学》则是源头活水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实验田”性质的地位,是培养法学家的一个必经阶段。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也曾赞扬道,“在全国法学院校的学生学术刊物中,《研究生法学》可堪称鼻祖。《研究生法学》敢为学生办刊风气之先,长期独领风骚十几年。”

《人大法律评论》

《人大法律评论》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自行组稿、自主编辑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创刊至今,《人大法律评论》已走过二十载时光,期刊希望将自己定位为“发表法学家第一篇代表作的刊物”,并积极采取行动协助青年学者。

当下或许是一个内卷时代,青年学者发表作品面临诸多阻碍;不过,当下也是法学研究最好的时代,法治获得最为重要的地位,而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法学研究在今天既重要无比、又乐趣无穷。面对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青年学者需要一把“助推”。基于此种理念,《人大法律评论》推出了“青廌”法学学者青年代表作培育计划,开设“青廌”代表作专栏,特邀知名法学家、期刊编辑以工作坊形式指导作者完善论文研究、写作,并给予作者一定研究经费支持。在刊文上,将向传统上发表较为困难的法学部门倾斜,所有高校学生都可以参与,由此可见一份学术期刊的时代担当与责任感。

创办之初,我国著名法学家曾宪义教授为期刊的第1辑亲自撰写序言,嘱托《人大法律评论》“办成能够反映我国法学研究水平的高层次的优秀理论刊物。”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教授也曾鼓励道:“希望编辑同学们继续发扬人大学子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用心呵护《人大法律评论》这一学术刊物,使其成为砥砺学术、交流思想的重要园地。”创刊编辑吴兆祥、王新、程啸等今日都已成为法学法律界知名人士,期刊正是在他们学习美国《哈佛法律评论》等知名期刊后诞生。

翻开今日的《人大法律评论》,其中既有权威教授发表的真知灼见,也有许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及青年讲师的观点碰撞。《人大法律评论》仍然在路上,朝着成为培养青年作者和编辑的丰壤、源远流长的学术长河而努力。

《法学研究生》

《法学研究生》创刊于1988年,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华政研究生院指导、在校研究生编审的高质量学术刊物,享有“华政研究生学报”的美誉。虽然创刊已久,但《法学研究生》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创新办刊形式,拓展稿件渠道,这让它创刊百余期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认可。

在征稿要求中,《法学研究生》写明:为鼓励学术新秀,本刊收稿对象以在读硕士研究生为主。在近年采用的稿件中,作者身份主要为硕士研究生,此外也积极采纳博士研究生、乃至本科生的优秀文章。尽管投稿门槛不高,但稿件的编审却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对内容精挑细选,在格式上“锱铢必较”。观其征稿词:“研究的孤独,我们知晓;写作的艰辛,我们懂得;投稿的茫然,我们明白。何不把佳作投往本刊,我们将与您一起认真品读、仔细琢磨、共同修改、携手进步,在学术的道路上助您一笔之力。”既道出了学术写作的不易,也释放了编辑部的真心。

为了扩大刊物影响力,激发学术热情,《法学研究生》编辑部还组织举办体现校内研究生论文最高水平的“法学研究生论文竞赛”。近年来,赛事范围不仅局限于华东政法大学,而且扩展到全国各大高校,每届可收到投稿数百篇,竞争激烈。在这里,优秀法学青年相遇、相识、相知,切磋思想,交流成果,竞赛优秀成果可发表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增刊)》。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不因名重而随之,不因人微而轻之,不因门户而择之。正是有了厚植学术情怀、扶持和栽培新人的期刊所在,才有了欣欣向荣,后浪推前浪的法学发展局面。你还知道哪些青睐学术新人的期刊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供稿/光石法学苑)

专题统筹:秦前松

责任编辑:楚予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发布|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