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中国实践人物|韩全成: 用一生读懂中国古半瓶之美

发布时间:2023-05-25 21:53:51 来源:中国报道

图文/中视新闻观察员 郑志东

在我国,有600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现存古半瓶800多个;在山西,有100多年历史的山西博物馆仅有古半瓶几十个。

物以稀为贵。世上现存的古半瓶数量十分有限,这古半瓶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半瓶”即“壁瓶”,又称“挂瓶”“轿瓶”。历史上起源于唐、宋,成形于元、明,到清乾隆时期极为兴盛。现存数量较少,而在疫情放开后,山西省太原市韩全成举办的个人半瓶展示上,古半瓶数量居然近400个,以清代半瓶居多,且品种繁多,极其难得。更何况从古至今,还无一部研究半瓶的专著工具书问世,而有多年收藏实践的韩全成却写出半瓶著述5万余字,配实物和图片400余幅。收藏有物,研究有著,有硬有软,相得益彰,让业界人士叹为观止。真可谓:小小一半瓶,成全一个人,传承瓶文化,全成真有成。故此行人们美其名曰,称韩全成是“中国半瓶收藏、研究第一人”。

收藏有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韩全成就是这样一个钟情于半瓶的有心人。

5.18世界博物馆日前夕,记者专程去省城,走进太原市开化寺四层的半瓶轩,琳琅满目插着花朵的精美古半瓶,映入眼帘。其形状宛如剖开的花瓶,挂在墙面,百式百样,引人注目。精美、神秘、有趣,满足了现代人群心里对古半瓶的想象,原来是半个瓶子。这些古壁瓶从何而来?它们的主人是谁?距今已有多少年?……

半瓶轩主人韩全成老当益壮,热情好客,为大家讲述半瓶的前世今生,他囗若悬河、滔滔不绝介绍了中国古瓷半瓶的精美绝伦。他说,因多种原因,传世的半瓶多为残器。自家半瓶轩的这些半瓶展品部分是后来修复过的。人们认真聆听古半瓶的文化知识,参观这里丰富多彩的藏品。青花、粉彩、浅绛彩各个品种的半瓶实物为观者打开了历史之门,大伙感受了半瓶文化的魅力,在参观中增长了知识。记者一行亲身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提升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进而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与爱国热情。

半瓶是壁瓶、挂瓶、轿瓶的民间俗称。半瓶因古老的插花艺术而诞生。以装饰品面世,可挂在任何想看到鲜花的地方。设计极为巧妙,携带非常方便,悬挂十分容易,文人气特足,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不喜好。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诸多原因,此物渐渐被世人淡忘……

有缘百年约会。年青时,韩全成多次陪着故宫的鉴定专家刘久庵老先生在省内做普查文物的工作,才知道了古老半瓶的来胧去脉,才晓得了这个古代文人书房里的补壁之物至今还无人作过专门的研究,如果就此去做文章就能填补我国半瓶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可自成一家。名师有高徒,韩全成很敬佩这位已故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久庵老先生。在韩全成印象中,刘老做事严谨,学识渊博,从刘老身上他学到不少知识。刘九庵是国内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文物专家,与徐邦达、启功、谢稚柳、杨仁恺等被世人尊称为“五老”。他在世时就全心全意地投入整理、鉴定、编档、收购、陈列研究的劳作中。他是河北省冀县大齐村人,(1915年-1999年)。14岁到北京琉璃厂悦古斋字画店学徒,长达12年之久,从此与古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后曾独自营销、代售古旧字画。1956年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书画的征集、鉴定和研究工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书画鉴定家。历任国家历史文物咨议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是我国文物博物馆界首批获得国务院批准享有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他曾对韩全成说,在现有的文博队伍中,估计半数以上的人不知史上曾有此物,由此可见半瓶文化仍属陌生领域,是块处女地,亟待收藏,有待研究,更需传承,否则就会被世人淡忘。言者有意,听者有心,为了保护古陶瓷史上这一特殊品种,不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韩全成立志专研此项工作,他独创半瓶轩,专门从事半瓶的保护工作及其人文内涵的研究。韩全成从此踏上古半瓶搜集收藏研究之路,一路走来。家里老伴、儿子、儿媳、小孙子家人特别支持。中华古玩第一镇介休张兰古镇,历史悠久。在这里古玩从业人员占当地居住人员五成以上,全国每一个犄角旮旯的古玩在这里总能捕捉到蛛丝马迹。韩全成胸有半瓶,就此旅居。他在介休市张兰镇筹备制作展览5年多时间,家里日常带孙子、做饭等事务都是家人来做,让他一心一意专做半瓶事业。韩全成在这个地方能及时得到全国半瓶的各种信息,他早期的展框大多来源于张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长海说,韩全成一心收集保护半瓶,传承古代半瓶文化,大半生干这,他手里的半瓶数量多,年代久,品相好,非常了不得,大家都叫他收藏家,名实相符。事实上,韩全成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酷爱研究壁瓶文化。他在多次半瓶实物展览时,用严谨的考证,通俗的文字,科学系统地梳理了半瓶的历史沿革及人文内涵,以物弘扬传统文化。韩全成集数十年光阴,穷一生积蓄,历尽艰辛集多年经验拾遗、修复、配框组合构建“半瓶之家”。文友就此写诗评说韩全成:“历史自觉源自身,责任担当是本真。早沐霞光觅宝物,晚研古韵涤凡尘。雄心不泯修其道,壮志犹存勉至今。拾遗补缺半瓶轩,保护传承是初心。”太原师范学院83岁的辽东介然斋主李蹊即兴写下《半瓶赋》,名燥山西文博界。

2022年疫情前,韩全成曾在开化寺古玩市场开办了一次古半瓶展,一时轰动开化寺。

从这次展示中,不少人才目睹了半瓶,才知道了半瓶……半瓶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

传承有情

韩全成,字闲羁,号补壁山人,补壁老翁。祖籍山西汾阳,1957年生于山西太原。就学山西大学历史系,供职于山西省博物馆40余年。早年任山西省博物馆技术服务部经理,专职从事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展览制作。后任山西省民俗博物馆馆长助理,负责古建修缮及展品修复。他在忙碌之余,钻研半瓶文化。韩全成的观点是,科技的进步,物资的充裕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满足,却未必能带来心灵的安宁与幸福。他由此思考并付诸行动,独创《半瓶轩》和《半瓶之家》;首创《平安是福》壁瓶专题展;同时深入半瓶文化的研究,以“半”字当头,引导世人在当今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恰当的位置,合理节制现实生活中眼花缭乱的种种欲望。为今人在现实生活中探寻一种处世方式和生存智慧。

文人手艺和匠人手艺最大不同,就是文人有文,匠人重术。此话怎讲?记者接触的这类人很多,发现匠人的脑子是别人的,注重笔画,但未必知其所以然,不及其余,尤其对内容没有独立独到见解;文人的脑子是自己的,术服务于道,融汇贯通,有学问有性情有态度有灵犀有改变。韩全成属于文人系列的工匠。

如何为半个瓶子赋予活力?韩全成就此时常琢磨,十分上心。竟然使不会说话的瓶子,无声胜有声。乾隆时期的半瓶阿福抱平安,经过韩全成的修复,被赋予了一种思想。他执意在四角置上蝙蝠,中挂半瓶,瓶中插花,寓意平安是福。在展示陈设时有意将古陶瓷史上这一特殊品种与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平安是福理念,巧妙地融为一体。

无独有偶。半瓶作品,独钓一江秋,也是韩全成把老旧瓶赋新意的一个杰作。数年前,他在南方一古玩商手中购得一半瓶,属石湾窑陶瓷。形状编织鱼篓。篓上爬一螃蟹,寓意“鱼篓螃蟹爬,要有大财发”。得此物后,韩全成经巧思妙想,精心制作,使旧物呈现立体感,十分抢眼。你看:中堂的正中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坐舟头,左手执竹质钓鱼长杆,右手欲摘钓钩上一只刚离水仍蹦跳的小鱼,鱼篓半瓶置舟头口对上方。内外框四角置双龙穿花的角花;两侧配上一副对联,符合传统配置。对联下部挂半瓶插花,呼应顶端蝙蝠,寓意“平安是福”。上部扇形空处挂铸铜桃子,内外框间,边配双环窗花,中配盘肠节(中华节)窗花,总体寓意“福寿双全,绵延不断”;中部圆空处有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诗句“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伦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此钓非彼钓,逍遥中深藏些许萧瑟和孤寂。钓的是“秋”,是“拾遗补缺”的生活、是“保护传承”的痴心。让观此半瓶者,结识古人,引导今人,感知哲理。可谓“古为今用、功巨未焉”。

世间十全十美者无。身边半全半美者多。半称心就是最简单,最自在、最愉快的心。修得一颗半称心才能“笑观月圆时,淡看月缺时”。人活着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得一颗半称心,无时不快乐。无处不幸福。半瓶文化,观有感触,受益匪浅。

创新有名

韩全成的半瓶轩正中放置着1块长7.2米,高2.86米,约20多平米,距今340年的12条整套巨幅屏风,特别引人注目。

古半瓶、古屏风,远古文化一脉相承。韩全成20多年前在晋南1户没落的大户人家的后人手中购得此“宝物”。

韩全成因一直忙半瓶,没有去专门研究这个古屏风。原来,这幅巨屏有点来头。它是康熙24年高平知事宋思陟亲自执笔,用纯金书写的,率310个门生给老师杨老先生祝寿的寿屏。韩成全初见此物时,此屏表面贴满了红纸,上面满是毛主席语录,可见当时保护人的用心良苦。此屏距今已有340余年。记者问韩全成这么多年如何保存的?这毕竟是个纸质的东西?340年还没放坏?韩全成告诉记者,这不奇怪。因此屏材质为绢,绢的保质期很长。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唐宋的古书画,好多都是绢品。山西省博物馆内藏有唐人写经,光鲜如新,令人称奇。记者方知,隔行似隔山,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韩全成这么多年一直精心包装在家中收藏。直到2023年才展示于世人,他创新思路,以旧补旧,想把这个“宝物”转让有缘之人,来弥补自己在传承半瓶文化中资金的严重不足。筹款正式出版半瓶专著。

守旧还须创新。韩全成手巧脑灵,保护传承古文化圈内有名。《国家地理》2001年第11期有篇文章《佛光寺里闹蝙蝠》,说的就是韩全成的创新。这是他与中科院动研所博士生导师张树义教授,共同实施保护唐代木构建筑的科研项目。韩全成告诉记者,其时大量蝙蝠栖息在五台山的佛光寺里,因此带来了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如何既能请走这些蝙蝠,又能妥善安置它们,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蝙蝠争先恐后、络绎不绝地从洞口飞出。山西省博物馆的韩全成从事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他深为五台山佛光寺的蝙蝠苦恼。佛光寺东大殿的阁楼里栖息着大量蝙蝠,它们白天隐藏在古建筑的楼阁内,夜晚通过缝隙飞到外面捕食。蝙蝠本身倒也没什么特别令人讨厌之处,但它们排泄的粪便和尿液严重地侵蚀着古建筑的顶棚,而且这些粪便的气味也颇令游人感到不适。东大殿正门,上方挂着的匾已经褪色,但依稀可见“佛光真容禅寺”的字样。韩全成想了各种办法驱赶蝙蝠。他制造了一种能发出超声波的仪器,将仪器挂在蝙蝠进出的洞口。刚挂上的时候果然有用,蝙蝠吓得惊惶失措,到处乱飞。韩全成酷爱古董,亦热爱生活。他经常坐出租车寻宝觅物,年纪大了,难免丟三拉四,自己就琢磨,居然还发明了“出租车遗物提醒器”,并荣获国家专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林语堂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韩全成自嘲说,自己是一瓶不满,半瓶还悬。实情是,尘世纷繁,人间百态,很多事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生活美好与否,在于自己如何去剥开层层枷锁,在于一颗心如何去识别“半”与“全”的界限。韩全成的爱好,有着太多难以言说的精彩,他在收藏过程之中留住了更多的美好与温暖。

生命那怕平凡,也要追逐梦想和希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那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哪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韩全成的道路有目标、有方向,而不是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他顽强地坚守着。破茧,才能成一季的蝶舞;蛰伏,才能有一夏的蝉鸣。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对韩全成而言,能体验半瓶的精彩,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啦。

韩全成说,半瓶的魅力,岂是自己的匆匆一瞥而能轻易感悟和领略其中?

韩全成说,自己至今也无法解释这种魅力:明明笔笔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朗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半瓶迷倒了大千世界、黯淡了珠光宝气、震撼了华夏子孙。

每当夜幕降临,韩全成常常在如水的月色下,独自凝视着自己多年来收集到的众多古半瓶,就像回到一个前世的旧梦。半瓶带着大唐的高雅、携着宋元的飘逸、穿越着明清的繁华、随着工匠的双手和瓷窑的烈火把一个又一个的朝代固定。用绝代风姿留给后人一段不朽的传奇辑文。

半瓶既是最美的中国传统符号,又是一旦拥有就别无它求的人生至高境界。

半瓶中有全人,全人中有半瓶。何谓半?何谓全?半是全?全是半?谁能说的清?谁可道的明?韩全成似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固有着历史的自觉和责任的担当。韩全成只喜在“半”的哲理文化中,与心仪的半瓶相恋相惜。在彼此的对视中,两不生厌,优雅的款款老去……

《中国实践人物》专题由中国实践智库特约共建,专题统筹:秦前松。

责任编辑:楚予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发布|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